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文子思想简议
然而享有盛名的同时,对于《文子》一书的质疑、否定之声亦随之增多。班固就曾说《文子》书中“称周平王问,似伪托者也”,因为周平王早于文子230多年,不可能与文子问答。唐代柳宗元称《文子》为“驳书”,认为《文子》内容驳杂,并混夹着抄自儒、墨、名、法诸家的语句。1973年,河北定县40号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了竹简本《文子》。不但确证了《文子》不是伪书,而且澄清了班固导致的误解:原来与文子问答的“平王”,并不是周平王,而是与文子同时代的楚平王。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杜道坚在《文子缵义》中说“楚平王不听其(指文子)言,遂有鞭尸之祸也”。楚平王与文子确曾有过问答,并曾接受过文子的思想。他即位后的第一年,即宣布与民休养生息,实施宽民、惠民政策。但不久,他在奸臣费无忌等人的撺掇下,改变了这些政策。楚平王二年,费无忌奉命到秦国去聘孟嬴为太子建之妻时,发现孟嬴貌美异常,就劝平王自娶。平王好色,居然自娶孟嬴。后来平王逼走了太子建,杀掉了太子傅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员(伍子胥)逃亡吴国,尔后亲率吴军打败楚军,攻下楚国都城。虽然楚平王已死,伍员仍掘墓鞭尸三百。
“四修”是《文子》的核心理念。《文子·道德》篇说:“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以贤,无加以力……四者诚修,正道几矣。”所谓“四修”,就是用“道”来统领,用“德”来养育,不显示贤能,不强加外力。文子认为,真正实现了这“四修”,那就接近“正道”了。如果君臣上下都能够遵从“四修”之道,就一定能收到“民附”“民服”“民足”“民朴”的效果,而社会和百姓也就可以“自全”“自安”。《老子·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文子的“四修”思想则将老子的这种观念进一步推向社会政治的实践层面,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继承和推行,也是从道家迈向黄老道家的关键一步。
总而言之,《文子》以老子道学为中心,糅合了先秦儒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学说。文子思想的基本特点,或者说它的主要价值,正在于此。文子思想上承老子道学,下启黄老之学,将治身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既具有先秦道家注重修养身心的思想特征,又表现出黄老道家锐意进取的入世精神,是一座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的思想桥梁。
作者:余秉颐(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涡淮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身后,率先将老子思想发扬光大的是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文子。据传他姓辛,号计然,生卒年不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并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关于文子的生平事迹,史籍所载甚略。至于文子是何地人,史籍亦无明确记载。据学者考证,文子当为陈蔡一带人,也即城父或谯(均在今安徽亳州境内)一带人。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陈蔡一带是文子早年的活动范围。正是在这一带,文子有机会师从老子学道并宣扬道家思想。老子的道学之所以能够迅速在楚国流传,文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文子曾经游学到齐国。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王曾问政于文子,而文子关于如何治国的回答则是基于道家思想的。文子把道家思想带到齐国后,彭蒙、田骈、慎到等人皆师从文子,成为文子后学,由此在齐国形成了黄老道家之学。
本文转自:光明网
《汉书·艺文志》著录《文子》九篇,流传到隋唐时期,则增为十二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文子》十二卷,这主要是历代学者以《淮南子》等古籍为依据,通过辑佚、补编而成。十二卷依次为《道原》《精诚》《十守》《符言》《道德》《上德》《微明》《自然》《下德》《上仁》《上义》《上礼》。各卷开篇均冠以“老子曰”三字。其内容皆以阐扬老子的“道”为宗旨,同时亦有发挥、引申,并杂糅儒、墨、名、法诸家之说。古本《文子》已散佚,今本《文子》虽经后人增改润益,可能会有与原貌不尽相同之处,但仍然不失为研究文子思想的可靠资料。
文子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引申,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基本保留在《文子》一书中。书中最主要的观念,可以概括为“四修”和“四经”。
上一篇:第十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坛暨《国际共产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