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演进历程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都极为重视现代化建设,从“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演进。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他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20世纪60年代,以石油工业和“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工业与国防尖端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国化学、原子能、电子等科学技术领域获得了突出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相关数据显示,1965 年中国的粮食产量为多万吨、原煤产量为多万吨,位居世界前列;钢产量为1200多万吨、发电量为670多亿度,位居世界前十水平;石油产量为 1100多万吨,位居世界前十五名以内。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起步到发展阶段,经过了长期而艰苦的实践探索,即便在国民经济发展遭遇困难的时候,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这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启动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显著提高,且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相继展开。相关数据显示,到1989年,中国的平均GDP增长率达9.7%左右;人均GDP由不到400元增加到1500多元,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在积累现代化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进而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走向深入。
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我们明确了以富强、民主、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目标的定位。如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来看,对应的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使“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加清晰。通过实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和西部大开发取得成效的同时,经济发展向既快又好转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位居世界前十水平,综合经济现代化指数世界排名上升到第69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700多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500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尽管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但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从温饱到总体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确立。进入21世纪,以“神舟五号”成功飞天,取消农业税,举办世博会、奥运会,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等为代表,国家在各个领域实现了协调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51%左右,互联网普及率高于38%;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左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深化,促使人民生活从小康逐步向富裕过渡,全社会进一步增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
上一篇:年轻干部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