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社会主义

价值共生新时代思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创新

专栏·名师工作室

从本质上讲,教育是一个价值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人本、人人的良性互动、和谐共进。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价值引领更可说是课程与教学的灵魂与生命,亦是其根本价值所在。尤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为素养立意和价值立意,必然需要在学科教学中追求师生的价值共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教学的发展,以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学科教学的逻辑,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能力。

多年来,工作室围绕“价值共生”这一共同追求,带领学员不断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引领,深化新时代思政教育“价值共生”价值理解

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必然要求教师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要求,不断更新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便注重引领学员紧跟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迭代,并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不断深化对思政课教学价值的理解。

客观而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已悄然改变,教师指导者、组织者、学习伙伴的角色意识正逐渐增强;创设情境,联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已然成为课堂常态;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主流。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常态教学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许多课堂仍然常见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知识多,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心灵的呵护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的存在遮蔽了思政课教学应有的光彩与魅力,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价值,不利于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之根本要求。

对此,工作室借助团队的力量,确立了“基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等省级课题项目,以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为重点,带领工作室学员先后开展了“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结构化建构的研究”等。借此,带领老师们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关键,不断加深对思政教育“价值共生”的内涵理解。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工作室带领老师们一起对于什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课塑造成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学习评价等问题,分别从理念与操作层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思考。由此,促进了老师们对于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开展了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和课堂教学的评估研究,带领老师们深入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路径。

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教学研究,既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运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进行思考,又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参观等方式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直接体验;同时,通过对不同模块知识的整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促进教师突破学科条块限制,克服单纯知识教学的不足,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教育“价值共生”的理解,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抓住“关键”,推进新时代思政课“价值共生”教学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学的项目研究中,工作室成员认识到,新时代“价值共生”的思政教育,就是要在教学中追求教师与学生的价值共情、知识文本与个体经验的价值融通、学科教学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共振。基于这一共识,工作室注重抓住“关键”,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方式、学科评价等思政课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因素出发,带领老师们展开新的教育教学探索。

1.以“价值”立意统整学习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尤其关注教师对于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理解与执行。思想政治德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绝不能局限于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或传授多少结论,其教学目标设计更应凸显德育目标的实现。

然而,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校教育乃至学科教学重智轻德,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习和放大甄别选拔功能等误区。走向新时代的思政政治课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具体来说,即要以“价值”立意统整教学目标设计,真正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

上一篇:把巨大的热情融汇在实际行动中祝贺党的第十三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