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社会主义

聚焦关键能力引领主题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目前高三历史教学主要是复习课,学习内容多,教学仍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参与少,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知识。但在新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中,关键能力是高考的考查目标。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可以概括成三大类:“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能力。”[1]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转变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具体知识和死记硬背的不良风气。”[2]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关键能力必须真正变革高三历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键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因此,我们在高三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高三历史开展主题学习就是顺应了这种转变。那么如何在高三历史学习中推进主题学习呢?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为例,来探索高三学生在主题学习中如何聚焦关键能力,提升关键能力。

一、确定主题,明晰和界定主题内涵

1.依学习需要确定合适的主题

在高三主题学习中要先确定合适的主题,这是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的前提条件。如何来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主题呢?

(1)从统领知识点复习的角度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中,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为主题,就是基于方便统领知识点的复习。在高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中,有很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知识点,并且很多都是核心主干知识。世界史中也有很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有关,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教训等知识点。那么多的知识内容,同学们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来统领学习,可以把中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串联起来,并能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历史高度来认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的必然。

(2)提升学科育人功能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必须要在价值引领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主题学习是提升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来学习历史,可以系统地进行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诸多方面的学习,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更好地了解国情,从而在学习中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样的主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又能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真可谓是“有心插柳柳成荫”。

(3)基于时政热点考虑

历史学习必须要与现实紧密联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与时政热点高度契合,不管这个主题内容中的唯物史观内容,还是制度选择、道路选择、理论创新等内容都是时政热点内容。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来学习,具有丰富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学生也更会有兴趣。

2.明晰和界定主题内涵

在确定好合适的主题后,要进一步明晰和界定主题的内涵,有些主题内涵过大,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无法用来进行高效的学习,反而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明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内涵后,需要对这个内涵非常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兴趣,最后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了内涵界定: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些主题角度都相对较小,比较新颖,突出了某一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一至两个主题角度进行学习。

二、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聚焦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选定要学习的主题和主题角度后,学生要做的便是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知识建构呢?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1.历史知识要为主题服务

学生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这个角度来进行了知识建构,主要分三个板块来建构,第一板块:“路在何方”;第二板块:俄国人的路;第三板块:“走自己的路”。每一板块都有相应的知识整理,第一板块下的知识有:农民阶级的“天国路”、资产阶级的改良之路、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之路。第二板块的知识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产生、十月革命。第三板块知识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这些知识点既是为每一板块服务,也都是为主题服务,可以用来说明和突出主题的。这样的知识建构,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方便学生来统领学习主题下的历史知识。

上一篇:守正与拓新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

Top